隨著改性瀝青的普及,我國高等級公路普通路段的早期車轍問題基本得到治理;但在特重交通路段、城市BRT車道以及各種交叉路口、長上坡等蠕行荷載路段,車轍和推移問題仍時有發生,使用高模量、抗車轍劑動穩定度達到1萬也無濟于事,嚴重者剛通車1年就發生2cm以上車轍,導致路面反復維修,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損失。
交叉口、長上坡、特重貨運路、公交車道等路段經常嚴重車轍,頻繁維修對高速公路而言,雖然不如前述苛刻路段早期病害嚴重,但貨車道平均7年左右的銑刨重鋪仍然是各地耗費資金最大的養護方式,而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車轍專項處治”;如果只是裂縫和抗滑,根本沒必要如此大動干戈的維修了。

高速公路“貨車道車轍專項處治”成為最常見的病害養護,銑刨重鋪投資巨大2021年4月中旬,中國公路學會養護與管理分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在南京舉行,養管分會主任王松根研究員在主旨報告中指出,我國每年大中修高速公路1萬公里,國省道20萬公里 ,銑刨混合料超過2億噸,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而大部分的銑刨重鋪都與車轍及其引發的其他病害有關。 養管分會王松根主任在報告中的第一大問題直指車轍病害山西省公路局局長胡鋼成在報告《資源性省份公路重載交通建設與養護發展實踐》中指出,雖然治超也取得很大成效,但瀝青路面脆弱的身軀在山西特色的重載交通下憔悴不堪,各種技術措施幾乎使用殆盡,路面耐久性仍然大幅下降,養護成本急劇加大。

重載交通、交叉口、長上坡、車轍、銑刨重鋪、老修老壞、貨車道專項處治……這些讓人頭痛的關鍵字,天天聒噪在公路養管部門的耳邊,部分地區甚至開始定調瀝青路面對重載就是“脆弱不堪”,將交叉口路段改造為水泥路面,以緩解壓力巨大的頻繁維修難題。北京早在15年前就用過的半柔路面(路新大成最早推出的TX鋪裝)在多個省市又開始有不少應用,但在應用中,也發現其存在施工復雜、養生時間長、容易開裂、污染路面、造價過高等問題,而且水泥類材料一旦再有損壞修復就非常麻煩。
北京2006年應用過的BRT1號線木樨園公交站區TX鋪裝路面(半柔路面,灌漿路面)難道,在重載交通和蠕行荷載(交叉口和長上坡等)面前——瀝青路面真的“服軟”了嗎?恰恰相反,每當時代的重大難題出現時,就總會催生瀝青路面重大的技術革新。